考研真正的“考题”,是过程之中的磨砺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 作者: 时间:2015-05-18 20:12:32
  •     核心提示:

  最近,网上一则“重庆工商大学女研究生毕业后摆摊卖‘烤脑花’”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表示研究生出来摆摊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也有人说,研究生早已司空见惯,摆摊只是一种择业方式。社会上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呈现多元化。而在象牙塔内,考研仍就是一场“朝圣”。

  ►求学还是信仰名校情结难割舍
  当查到自己的考研分数时,王国宇崩溃了。
  与他一起崩溃的还有“学霸”李雪茜,此时,她懊恼不已,眼神中闪过一丝不甘。
  “当时看到分数真是打击。”王国宇说,“差了三分。”出师不利,对他的打击不小。
  为了二跃龙门,弥补高考失利的缺憾,在某外国语大学就读金融学本科的王国宇选择了考研,去年这个时候,他开始着手准备,从搬离宿舍到参加辅导班,夜半苦读,经过长达7个月的努力,他自信满满的走进了考场。
  “数学太难,大题基本放弃,走出考场时我觉得就要重新来过了。”
  需要重新来过的还有李雪茜,她的悔意可能更多。原本她的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岸”,但是她选择了放弃。“之前我是被保研的,只是保研是二流院校,不想去。”李雪茜这样说道,“想通过考研去自己心仪的大学。”但现实打败了她,她报考的南京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商务类专业硕士,竞争相当激烈。大批的学子带着朝圣般心情蜂拥而至,导致分数水涨船高。“在题变难的情况下,录取分数还是挺高的,362分。”李雪茜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考研人数虽然连续两年递减,但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还是高达164.9万人,实际录取人数近60万,考录比例接近3:1。除去保研,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等特殊计划之外,考研依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众多考生几经挣扎仍没能“上岸”。
  记者了解发现,目前选择考研的人群中,八成以上都存有名校情结。正在准备今年研招考试的国际关系专业在读本科生小赵对记者坦承,他考研只是为了考取名校,圆自己一个梦。
  “国际关系这个专业其实没什么值得深究的,”小赵说,“我只是为了考上中传(中国传媒大学)而已。”不仅仅是小赵,来自西安财经大学的王媛同样表示,自己非名校不去。目前已确定报考全国排名前十的西北大学电影学硕士。

  ►商家瞅准商机“考研经济学”呼之欲出
  小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所参与政治,英语,数学各类辅导班以及所购各类书籍花费累计达7000多块,即便这样,还是没能将他送进心之所向的西南财大。辅导班中,老师信誓旦旦的保证考研数学试题不会变的更难。但事实上,2015年的数学试题“史上最难”,许多考生都“懵了圈”,国家公布的数学单科分数线为68分(满分150分),而据王国宇观察,他周围的“研友”们都没能达到,分数基本在55分左右上下,可谓“全军覆没”。
  来自西安财经大学的王媛告诉记者,开学伊始,就有众多考研辅导机构来校宣传,内容多是吹嘘“猜题的命中率高“和“上线人数多”等噱头。针对不同的考生,培训机构分门别类推出“政英数三科联动班”,“VIP白金班”甚至“包过保录班”。价钱由低到高节节攀升,“一对一包过包录班”的价格高达15000元,离谱程度令人咋舌。而普通的“政英数三科联动班”的收费也在1500元上下,课时周期多为7至8周。记者在走访时,不时听到某著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人员谈及“考研经济学”。若以1500元,两个月为一个课时周期,每一期30个学生为基础计算,从7月开始直到年底考试前夕,考试培训机构至少可以赚取近14万。面对如此大的经济诱惑,难怪各家培训机构都不遗余力的招揽生源。
  于是,上还是不上辅导班成了横亘在考生心里的障碍,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电影学的硕士研究生林恒告诉记者,他很推崇上辅导班,不管有没有用,他觉得通过辅导班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身更加努力。“既然考研是一场朝圣之旅,那辅导班就是朝圣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林恒说,“不要怕吃苦,现在总说辅导班在赚钱,但当考上研究生时,真正赚到的是自己,所谓的‘考研经济学’应该这样理解吧。”
  面对上述说法,王国宇显得心境复杂。他说:“‘考研经济学’也许没错,或许是我‘考不逢时’吧。”

  ►破浪前行人生不设限
  “其实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人生会有很多选择。”西安翻译学院西班牙语系教师於珍珍说。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学生选择考研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学生在没毕业之前就已经找好了工作。对于考研兴趣并不大。
  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加之就业市场饱和,近年来,研究生就业情况遭遇“瓶颈”,愈来愈多的毕业选择包括自主创业在内的灵活方式就业。“研究生的光环早已褪去,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考研。”教育专家熊丙奇不止一次的建议着。
  王新坤去年大学毕业之后,考研失利,他没有过分纠结,凭借自身性格优势和专业所学,在家乡宝鸡与他的“合伙人”开了一家传媒公司,创业伊始就赢得家人的鼓励,获得了首笔启动资金。王新坤笑称家人就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有了家人的支持,他的公司也逐步走入正轨,目前已经接拍了几支企业宣传片,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说实话,考研只是人生的一种风景,如果不能欣赏,就继续前行,会有更好的风景在前方。”王新坤如是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王国宇也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完成本科答辩后,他告诉记者:“我要破浪前行,人生不能自我设限,下一步回重庆开始找找工作,”沉思了一会儿,他补充道,“但只要时机合适,考研还是会继续,毕竟是梦想,你说,人要是没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应被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考研考出了什么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开始,高等教育走下神坛,走向大众。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从“小升初”直到“考名校”一路下来,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保守估计也在20万往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家思想成为影响国人行为的重要意识渊源。名牌大学对应着能力大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地位。近日,一则“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狂砍65证,能力突出,毕业求职仍一无所获”的新闻传遍网络,人们一边在惊呼“这不可能”的同时,一边也在唏嘘“谁让他不是985,211大学毕业的呢”,这一正一反的两个极端,看似驳悖,但足以看出“名校效应”的威力。
  这样的大环境下,二本和三本的毕业生只能背水一战,借考研的机会,再跃龙门,希望跨入名校,为自己的未来增多一份筹码。也就出现了诸如文中考生“放弃保研”的选择,这是壮士断腕的决心,是会当凌绝顶的气度,虽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敢于挑战自我,为梦想拼搏的勇气值得肯定。也正如王国宇说的那样,人要是没了梦想,就和咸鱼没了区别。
  “朝夕于寒窗,掩卷仍三思”这句话用来形容考研的人是再恰当不过了,考研是智力,心力和毅力的三重考验,成功越过这“三重考验”,“考研”便可成功在望。没能成功,人生处处是风景,继续向前,相信会看到更多,那能知是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必说考研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路径。事实上,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成功之时的掌声,而是过程之中的求索;最具借鉴意义的不是终局之时的总结,而是过程之中的磨砺。
  这才是考研真正的“考题”。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