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 作者:大连海事大学 时间:2008-06-10 09:19:02
  •     核心提示:
学校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交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设立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国家领导人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8月22日和10月20日,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国家领导人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7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像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4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2艘万吨级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与物流学院、外国语学院、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设有44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工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校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现有在校生20000余人。并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学校还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留学生及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22名,博士生导师(含兼职)157名,聘任一级学科带头人5名,二级学科带头人40名,建立学术梯队96个,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5名、讲座教授41名、客座教授195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的20余所国际著名的航海院校正式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2006年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亚太航海院校联合会(AMETIAP)、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以及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1992年成立了由百余家港航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企董事会,多年来,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帮助。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大连海事大学将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瞄准新目标,发扬“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精神,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考生必读
一、 2008年我校拟在9个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含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海上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交通工程8个二级学科)、法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25个二级学科:轮机工程、海洋化学、生物物理学、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马克思主义哲学、行政管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及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具体招生数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其中除招收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生(本校不招收国家计划内定向生)外,还招收计划外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生。
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2008年还将为少数民族地区在部分专业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学生20名。
二、我校部分专业对同等学力考生提出具体业务要求如下:
1、同等学力考生指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的考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同等学力考生对待。
2、法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时须向学校提交英语四级证书原件(其它语种按相同标准)和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原件一篇(内容须与所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并为第一作者)。
3、生物物理学专业要求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时须向学校提交英语六级证书原件和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原件2篇(内容须与所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并为第一作者)。
4、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要求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时须向学校提交英语四级证书原件和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原件2篇(内容须与所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并为第一作者)。
5、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同等学力考生在报考时须向学校提供专业英语四级证书原件(英语类研究方向)或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证书原件(日语类研究方向)或专业俄语四级证书原件(俄语类研究方向)及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原件一篇(内容须与所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并为第一作者)。
三、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

学科专业

自筹经费生
(元)

委托培养生
(元)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18000

24000

航海科学与技术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24000

24000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4000

24000

道路与铁道工程

24000

24000

海上交通工程

24000

24000

物流工程与管理

24000

24000

交通工程

24000

24000

法学

24000

240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24000

24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4000

240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24000

24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24000

24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24000

24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24000

240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4000

24000

轮机工程

18000

24000

海洋化学

24000

24000

生物物理学

24000

24000

产业经济学

24000

24000

桥梁与隧道工程

24000

24000

技术经济及管理

24000

24000

工程力学

24000

24000

机械电子工程

24000

24000

动力机械及工程

24000

24000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24000

24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

24000

24000

行政管理

24000

2400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4000

2400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24000

24000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4000

24000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24000

24000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4000

24000

国际贸易学

24000

24000

企业管理

24000

24000

英语语言文学

24000

2400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4000

24000

应用数学

24000

24000

运筹学与控制论

24000

24000

等离子体物理

24000

24000

凝聚态物理

24000

24000

法律硕士

36000

36000

工商管理硕士

48000/45000

48000/45000

四、学习年限: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制为2-3年、法律硕士(J.M)学制为3年;其它各专业学制均为两年。
五、报名时间及地点
报名分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个阶段,考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网报名,然后到相应的现场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具体时间、地点由教育部及各省级招办公布。
六、招生专业目录中,学科专业名称前加★者为我校自主设置专业。
七、应届本科毕业国防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应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经军队主管部门审批后报考,同时将审批表复印件交到我校招生办。
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具体招生情况详见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工商管理硕士招生简章及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九、我校备有部分专业试题汇编,可联系购买。
邮购试题地址: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部招生办
邮编:116026? 每套题10元(另加邮资5元)
十、不详之处请与我校研究生招生办联系,如对考试参考书目等专业知识有问题,请直接咨询各院、系。
研究生招生办联系电话:(0411)84729493
http://grs.dlmu.edu.cn
学科简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于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本学科所属的一级学科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本学科所属的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近年来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航海动态仿真和航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有船舶运动建模与仿真、船舶运动控制、航海模拟器中的实时视景生成、雷达模拟器、网络化的海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船岸信息系统、现代化船舶导航设备的集成等。先后研制出小型船舶操纵模拟器、雷达避碰模拟器和多本船大屏幕投影视景船舶操纵模拟器。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我国航海模拟器市场的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高品质航海模拟器只能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并正在开辟国际市场。除航海模拟器的研制与开发外,本学科还开展利用模拟器进行海事分析,海难救助方案的论证,港口工程论证,船舶操纵性能及船舶操纵方案等应用研究。
本学科所依托的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室,1999年被交通部认定为部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在航海和轮机仿真控制领域中进行系统性高水平科研的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实验室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我国海运、造船、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等部门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同时作为各学术梯队的科学研究及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进行科研和教学的一个重要基地。
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检索100余篇,出版智能控制、船舶系统仿真等方面专著15部。

航海科学与技术(082320)
“航海科学与技术”是大连海事大学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授予权。学科行政隶属于“航海学院”, 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多人被聘为海事部门的相关专家。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余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
学科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为海洋船舶驾驶专业,1998年改为航海技术专业,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也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学科特色鲜明,在船舶操纵与避碰、船舶运动与控制、船舶数学模型建模与仿真、航行信息系统、航海智能技术等方面较为突出,研究方向包括:1.船舶航行信息系统;2.航海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3.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4.船舶操纵与通航环境分析;5.航海智能技术与系统;6.船舶避碰理论与技术;7.船舶货运理论与技术,等等。
学科各种实验设备先进,科研实力雄厚,多年来承担了交通部、港航企业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院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多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的有10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多部。?
学科非常注意加强国内外合作,与日本、韩国、挪威、瑞典等国外和港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著名航运企业、海事部门有着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轮机工程(082402)
轮机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是我校“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本学科已为国内外航运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水运交通领域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摇篮。
轮机工程学科现有轮机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轮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轮机工程学科自1960年就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1981年1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评为交通部重点学科,1997年本学科的硕士学位教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唯一地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师学会认可并注册。
轮机工程学科各学术梯队成员的年龄、学缘、学历层次结构合理,拥有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跟踪国际航运最新发展和国际海事组织(IMO)最新动态,拥有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现有教师中教授23人,副教授21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海上运输的可靠、安全、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为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学科的研究重点在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主要侧重于船舶动力装置系统设计优化、振动监测和减振隔振设计、综合节能及环境经济性、故障诊断的预测预警技术、轮机自动化及智能化、轮机仿真技术及船舶轮机防染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化学(070702)
海洋化学学科下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海洋系。海洋系成立于2005年,拥有海洋化学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是海洋化学硕士的首次招生。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交通部“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科。海洋系现有专任教师38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28人拥有博士学位,有13位系海外归国专家和学者。现有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另有学校聘请海洋及其相关领域的兼职教授10人。
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属海洋化学范畴,设有海洋化学与海洋生物学、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环境遥感技术等学术方向。目前主攻基础理论、海洋资源、海洋同位素化学、海洋工程技术、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遥感等7个方面的研究。
自筹建学科以来,学院海洋系教师先后参加了海洋科学领域的国家专项“126”和“908”课题研究,国家“863”、“973”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科技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部委委托的较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20余项,专任教师发表过海洋科学SCI和EI检索论文60余篇。
本学科专业重视海洋化学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海洋科学及海洋工程相关领域具备从事海洋工程、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高级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开发人才。

生物物理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学科硕士点是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于2005年获得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10月,是交通部“十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研究所之一,拥有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和交叉型的师资队伍,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目前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部、交通部、载人航天专项、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国家基金委和大连市科技攻关等十几个科研项目。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整合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师资和研究条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有害环境的监测分析和数据库构建;2) 环境引起模式生物材料改变的系统生物学研究;3) 环境诱变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4) 环境系统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开发;5)海洋污染环境的生物学分析技术;6)海洋污染环境生物学转化的分子机制等方向。
目前,生物物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9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名,分别在空间生物学效应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空间环境诱变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生物信息分析检测技术、生物信息数据挖掘、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检测和分析技术、空间辐射的生物计量技术、纳米污染的生物学修复分子机理、蛋白质的折叠机制及结构和功能预测、海洋生态毒理学等9个研究方向下培养生物物理学硕士研究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含“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环境科学”于1996年获得硕士招生资格,“环境工程”硕士点于2003年开始招生。同时学科具有“环境科学”博士授予权,是辽宁省和交通部重点建设学科。指导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其中有20人具有博士学位,留学归国人员9人。有5人次分别入选国家和辽宁省“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过十年发展,形成了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信息、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具有交通与海洋环境保护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梯队。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项目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为各海事部门、港航企事业、海洋部门等单位进行技术开发服务和成果转化项目15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在各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余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0809)是大连海事大学的优势学科, 从1962年大连海运学院成立船舶无线电导航专业算起,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我校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该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该学科学生将学习数字、模拟、线性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和技术,光电信息处理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现代信息与通讯网络的理论与技术等。毕业后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电路与系统 (080902 ),物理电子学(08090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立的国家工程中心和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
电路与系统下设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线路多媒体仿真技术两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电子电路,电网络理论,滤波器设计,生物信号处理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研究。该方向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目前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物理电子学下设光电信息检测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二个研究方向,经过“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人才引进建立起来的新的学科增长点,我校物理电子学研究已经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目前其学术梯队整齐,科研项目充沛,承担国防工程研究项目多项。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研究内容有微波技术与天线,电磁理论与技术。在微波技术和微波通信方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非对称共面波导和椭圆波导:海岸电台天线和船用天线的研究是本方向的强项,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地位。
随着Intel项目落户大连和大连半导体行业的崛起,我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科学在积极建设中,一批射频识别(RFID)和卫星导航系统(GPS)的芯片设计研发正在进行中。
该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特聘讲座教授2人。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依托的专业是早在1960年就建立的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导航两个专业,这是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建立较早的专业,1977年更名为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下设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建立于1986年,硕士点建立于1981年,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建立于1997年。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交通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具有雄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础,具有 “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和“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这些实验基地,建立了交通电子、卫星导航、移动通信、信号与图像处理、光电信息工程、电路与系统、天线、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等研究所。该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具有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副教授2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还有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国外大学博导3人。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水上交通领域具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既具有电子和通信技术基础,又精通水上交通专业,是本学科的一个突出特色,具有国家和交通部的特聘专家。近5年,本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辽宁省、交通部、教育部、总装备部等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4000多万,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200余篇。

法学(030100)
大连海事大学海商法专业创建于1984年,1985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学校决定市场经济法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国际海事法律专业合并成立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院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个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排名前15名的法学院,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下设8个二级学科(方向),分别是海商法、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理学和诉讼法学。
国际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为辽宁省唯一的法学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法学会世贸组织法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均设在本学院。此外,本院还主办或主编《中国海商法年刊》、《国际法年刊》和《大连海事大学法律论坛》等刊物。
学院拥有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教师组成的多向复合型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讲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2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1人。设有4个研究中心、2个研究所、5个学术梯队。
学院十分重视法学理论研究和参与立法实践,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承担“国际货物运输法律统一研究”、“海上侵权行为法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司法部、交通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先后出版了《海商法》、《海商法专论》、《海商法专题研究》、《船舶碰撞法》、《船舶物权之研究》、《国际私法导论》、《合同法总论》等多部法律著作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研究生推荐教材,两部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学院重视加强国际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纽约大学国际管理学院、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法学院、经济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南安普敦大学、美国杜兰大学、韩国韩南大学、东义大学法政研究所以及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

产业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该学科已形成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与效益评价、物流与运输经济分析、海洋产业经济学、港口与航运经济。
该学科承袭了大连海事大学交通工程与物流学院交通运输经济分析及物流技术研究的强势,又突出了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洋产业研究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及企业支持后盾。
相关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交通运输经济与管理、供应链管理与运输产业组织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学科点已承担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企业科研开发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近300篇;获省市各级奖项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
该学科涌现了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形成了由一批博士生导师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该学科开展了广泛的国外学术交流,与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隶属于韩国国务院)等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就相关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和共同研究。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土木工程中特色突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该领域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泛的需求。该学科研究领域涵盖城市立交桥、地下通道、地铁、公路与铁路桥梁、隧道、其他桥梁与地下工程等。目标是培养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专业人才。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生导师3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桥梁健康监测与防灾;(2)结构耐久性评价与加固补强;(3)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工艺与施工控制。
总体培养目标:在桥梁与隧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掌握有关计算分析、试验检测与数据处理的先进方法,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归属于道路与桥梁研究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学及科研编制人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试验员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道路试验室和桥梁结构试验室拥有先进的试验设备。
该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涵盖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具有与实际工程密切结合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路基路面破坏分析与寿命评价、海工结构耐久性研究与加固技术、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健康监测与抗震技术研究、沿海区域岩土工程问题研究与应用、结构分析数值方法及应用。近5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及其他工程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8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
本学科既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又紧密结合工程实践,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项目和其他工程研究项目。
指导老师:赵颖华*、孙宗光*、杨刚*、易南概、王东升、李海江、范颖芳、姜谙男??? 注: 标“*”者为博士生导师。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大连海事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主体学科之一,始建于1953年,1984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0年10月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现代化管理5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讲师7人,助教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3人。
本学科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特别是在交通运输规划、航运与港口管理、航运与港口经济、智能交通技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交通运输技术经济与现代化管理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攻关实力,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重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以上奖励6项,出版专著20余部。
本学科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大学及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学术联系,每年主办或承办各种国际或国内学术讲座、报告会等,学科梯队合理,学术气氛浓厚,科研实力较强。

海上交通工程(082321)
海上交通工程二级学科隶属于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由学校自主设立的交叉学科,也是国内第一个研究海上交通工程的学科。在该学科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主要研究方向有5个,即:海上安全监督管理技术、海上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技术、海上应急管理技术、航标技术与管理和海上防污与危险品管理技术。承担各种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被三大机构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发明奖1项。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中,共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其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
该学科以海上交通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安全管理方面的,也有安全管理技术的,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是提高海上交通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因此,其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明显特色。

物流工程与管理(082322)
“物流工程与管理”是大连海事大学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授予权。学科下设“物流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作为学科发展的支撑。
“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的前身是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中设立的“物流工程与管理”研究方向。2002年,我校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工程/管理)专业的8所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物流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的46所院校之一,并被确定为东北地区组长单位。2005年,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近年来,学科引进了欧、美、日留学归国以及国内兄弟院校的人才,大大增强了科研和教学实力。同时,学科与国外和港台高等院校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许多著名物流企业有着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同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学科相比,本学科在口岸物流、海上运输、多式联运等方面特色鲜明。目前正在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大连市科委、以及众多港航、物流企业等的横向课题。
详见学科网页,网址为:http://logistics.dlmu.edu.cn/

交通工程(082323)
本专业共设4个研究方向,在总体上要求学生不仅加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专业课程,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中,交通工程系统规划方向注重系统工程理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决策能力;一体化运输技术与管理方向的研究重点是构筑一体化运输模式,提高运输网络系统运行效率,在技术上研究保证货物和旅客无缝中转的可行性,在管理上研究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区域一体化运输系统的最佳方案;交通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研究交通项目经济方面的论证和评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港口与航道工程方向以工程类专业知识为基础,除继续深化工程领域的研究外,同时还增加与之相关的经济、管理等理论培养,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东北振兴规划”、“中、日、韩物流合作研究”以及“大连海上机场选址论证”等。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经济学与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研究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最佳配置等,以求行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专业的特色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尤其是航运业的技术经济管理、运输市场经济管理理论进行研究与探讨,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运输技术经济及管理理论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为于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点,现有学科队伍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长期以来,一直注重于交通运输业的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先后编著出版了《技术经济学》、《国际航运投资决策》、《海运金融——船舶投资与融资》、《国际航运经济与市场》等多部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与学术专著;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100多万元,发表论著100余篇,在我国国内该交通运输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该专业目前设立3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国际航运与港口物流技术经济及管理,交通运输项目系统优化与仿真,港航企业投资决策与可持续发展。

工程力学(080104)
大连海事大学工程力学学科设有:工程结构和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教研室和材料力学实验室,拥有工程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学术骨干多数具有长期海外留学和科研经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程科学计算、材料力学行为表征、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分析、计算工程软件开发、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的力学与多学科耦合问题以及材料、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测试与分析。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
近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入100余篇。
本学科拥有MTS-880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X射线应力分析仪、高温强度试验机、分析型扫描电镜、冲击试验机、材料扭力试验机、疲劳试验机、硬度试验机、信号处理器、动静态电阻应变仪等实验设备,实验室配备了丰富的工程结构分析软件,具有较为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本学科注重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均有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硕士点于2005年正式批准设立,本硕士点拥有一支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王祖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
本硕士点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为己任,以“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为奋斗目标,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3项、国内发明专利18项、国外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 ,被SCI、EI收录论文16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交通部基础研究项目及国防军工等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
同时,本学科非常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每年都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短期访问、讲学,并派遣学术骨干到国外访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与世界最大的气动元件生产商—日本SMC株式会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出青年教师到SMC技术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并为研究生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目前本学科所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气动元件及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润滑理论与技术、海水液压电液控制器件与系统、形状记忆合金在传感和驱动及其机敏结构中的应用技术、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电产品设计、制造与装配;产品交互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隶属于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本学科点创办于2006年,包括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创办于2004年)。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6人,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5人。学科科研力量雄厚,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交通部、解放军总装备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数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等。本学科所进行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应用;高能束表面涂层制备技术;新型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材料组织结构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海洋特种材料;腐蚀工程与技术;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研究。本学科依托的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应力仪、综合热分析仪、高精度表面粗糙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多功能离子束增强沉积设备、MTS材料试验机等大型设备。本学科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培养研究生等多方面国际合作与交流。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是我校2006年新增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学科的研究方向为船舶动力机械气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船舶与运输机械空调与制冷、船舶动力装置环境经济性研究、船用动力机械工作过程优化及有害排放控制。目前,学科拥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均为博士毕业);另外,还有实验系列工程师1名,兼职教授4名。
学科具有鲜明的交通与海运特色,同时在航空和航天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承担和参加了国家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及航空航天重点项目等,具有丰富的动力机械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科实验室现有曙光TC4000L高性能服务器等数值计算设备多套,完善的数值计算与分析软件,可进行动力机械的结构设计、性能分析与流场的CFD数值仿真。目前,在交通部的支持下,正在建设跨声速压气机与涡轮叶栅机理研究实验台、高转速压气机级特性研究实验台、燃烧和燃烧室实验台及小型发动机性能试验台。在流场测试与分析方面,具有三维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全场粒径速度测量系统(GSV)和PSP压敏材料涂层表面压力测试装置等多套先进测试设备。空调与制冷研究方面,拥有动态接触角测量仪和高精度质量流量计及数据采集测量系统。
学科坚持开拓、创新、进取、卓越的思想,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线,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为重点,力争使我校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早日进入国内领先水平的行列。
学科负责人:钟兢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电话:0411-84725039,84726935?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我校建国后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原船机修造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的该学科博士授权点。1993年确定为交通部重点学科,1997年更名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1998年所在一级学科建成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辽宁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九五”和“十五”期间该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8人,已形成学术梯队四个,围绕不同的学科方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我校该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运用材料学、表面工程、质量检测和失效分析等新技术成果,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型能源,以保证和提高船舶主辅机工作的可靠性、耐用性和经济性,为其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经验,曾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课题多项,并取得30余项国家专利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四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本学科与国内外的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教学和人员交流的合作关系,尤其是研究生的交流合作培养。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1)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是一个新学科。该学科成员主要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专业,都是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有经验的中年骨干教师,大部分人具有博士学位,都已经完成了多名研究生指导工作。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与安全性;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工艺技术;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监测和维修;“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共有10多本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10多项部级科技成果奖,200多篇学术论文。
每个成员的主要研究范围及科研成果为: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技术研究,包括:普通船舶,游艇,潜器,双体穿浪船,浮桥;运营中的船舶的检验,稳性及强度校核
2、船舶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虚拟船舶设计,新船型开发,船舶设计仿真及可视化方法研究
3、断裂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健康诊断,橡胶减震的设计与分析
4、运营中的船舶在各种不同的海况各种不同的装载情况下,稳性及强度校核:船舶建造技术研究
5、研究发展集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及实验室测试分析技术于一体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腐蚀控制设计与评价综合系统
6、船舶污染治理,油船装载仿真、液化气船液货贮运安全风险评估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现有社会哲学、文化哲学、道德哲学以及经济哲学四个研究方向:
1、社会哲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拓社会哲学研究领域,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体系,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文化哲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发展问题。通过研究相关文化哲学理论,对中外文化哲学进行科学总结,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体系,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道德哲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道德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建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哲学体系,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经济哲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当代现实经济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体系,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出版和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和论文,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许多科研项目,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其前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本学科授权点开始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近百名。
该学科已拥有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硕士生导师26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7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在读博士2人。
该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12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专题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执政党建设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航运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学科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该学科的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生。
该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3人。均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研究。
本学科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近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余篇。

行政管理(120401)
行政管理专业自1988年成立,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18年的建设,本专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适应行政改革发展需要,顺应现行政管理领域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开始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本专业共设有三个专业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分析、中外政府比较研究。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共计8人。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基本上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主的学术梯队。近两年,本专业教师共完成和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3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
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政治学基本理论、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制专题研究、公共政策分析专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专题研究、比较政府专题研究等。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实务及教学科研工作。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学硕士授予单位。本学科是从我校具有悠久历史的船舶电气专业发展而来,在船舶电力系统和港口供电系统及其相关电气系统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有丰富的经验,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论著发表成绩显著。近年来,本专业致力于拓宽教学和研究的领域,涉及领域包括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自动控制,变电站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和工程,人工智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等。
本专业现有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硕士导师6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电力系统中的发、供电系统及其相关电气系统自动化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研究生毕业后,具有承担科研、教学、工程设计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现有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和控制;2)船舶电力与电气系统自动化;3)船舶电力系统及其可靠性;4)电力系统能源变换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电气工程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我校最早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学硕士授予单位之一。本学科是从我校具有悠久历史的船舶电气专业发展而来,在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气系统自动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有丰富的经验,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论著发表成绩显著。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和工程,智能控制、DSP开发应用,工业控制网络应用开发、开关电源技术、控制系统仿真,电气系统可靠性、港口装卸设备自动化、太阳能发电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迅速。
本专业现有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硕士导师7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电力电子技术、电力传动技术、控制理论和工程及计算机应用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研究生毕业后,具有承担科研、教学、工程设计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现有研究方向:1)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2)电气系统可靠性;3)电气系统控制与仿真;4)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生,该学科主要以先进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对各种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综合、设计、及仿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高性能的控制系统或自动化装置的方法。其研究领域涉及复杂系统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锅炉计算机控制、船舶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系统仿真器、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机器人智能检测技术、逆向工程、移动机器人的导航与控制、网络化控制系统、过程控制、故障诊断和学习控制等。在研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每年到款近600万元。
该学科一直面向船用与陆用二个领域进行研发与集成,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各种奖励30余项。其中有代表性的奖项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船舶轮机仿真系统”?获得2002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船舶运动与主动力装置综合智能控制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研究,通过交通部科技成果鉴定,获得2005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如(Automatica)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30余篇。出版专著6部。
本学科有教授15名,副教授7名,讲座教授8名,双聘院士1名。与日本上智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等相关学者建立了稳固的紧密型学术关系。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主要以先进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分类、理解、融合及集成,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智能特性系统或装置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高性能的控制系统或自动化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研究领域涉及智能检测技术、智能仪表研发、船舶自动控制系统、机器人智能检测技术、逆向工程和嵌入式控制系统等。在研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每年到款近400万元。
该学科一直面向船用与陆用二个领域进行研发与集成,完成“工业锅炉计算机控制系统”,“船舶机舱监控系统”,“轴承状态监测网络系统等几十项企业委托项目的开发。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各种奖励10余项。其中代表性的有交通部重点项目“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技术及其工程化的研究开发”获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辽宁省电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船舶综合监控系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3部。
本学科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讲座教授2名。与日本上智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等相关学者建立了稳固的紧密型学术关系。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学科包括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船舶智能系统和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船舶智能系统:主要进行综合船舶智能决策系统和海上溢油图像综合处理方面的研究,并突出在船舶和海洋方面的应用研究。研究的主攻方向:海上溢油图像智能处理及评估方法;多目标智能决策系统的理论;公路水路交通系统的模糊决策模型; Takagi-Sugeno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研究并建立以网络通信和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船舶监控系统及海事管理系统。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主要是以模式识别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分类、理解、融合及集成,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智能特性系统或装置的方法。其研究领域涉及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与智能控制等。本研究方向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目前的主攻方向为“基于图像本质属性的图像分类自适应处理”。
本学科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近5年来,发表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有代表性的奖项为“综合船舶监控系统”、“公安刑侦图像处理系统”、“海上石油平台电液动力控制及仿真技术”均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辽宁省和交通部共建重点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研究领域包括可用性与人机交互设计、软件方法学与软件工程、智能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空间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IT产品可用性工程及人机交互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方向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研究领域包括软件理论与软件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及支撑环境研究方向等;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点研究领域包括先进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集群与网格计算、Web技术及应用研究方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隶属计算机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下设计算机系、软件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实验中心、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网络技术与安全研究所、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中国欧盟可用性中心、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所、遥感信息研究所、多媒体技术研究室等。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5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32人,兼职教授10人。近年来完成了一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重要成果。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设备先进、齐全,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

国际贸易学(020206)
大连海事大学国际贸易学学科,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贸易合作、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等几个研究方向。拥有硕士生导师6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国际贸易类人才。
本学科主要研究课题包括:
1、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基本理论与政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理论;WTO框架下的国际贸易壁垒与中国的对策;中国利用外资的变化与对策;中国外贸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等。
2、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FDI全球流动的特点与趋势;跨国公司投资模式与投资战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趋势;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与方式研究等。
3、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服务贸易技术标准、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等。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理论、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等)。
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各类省部级奖励10余项。

管理科学与工程(087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目前拥有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工10人、讲师9人,硕士生导师18人,博士生导师4人。
该学科长期在港口、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建设,跟踪学科前沿,支持行业经济的发展。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市级科研项目和港航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学科将管理科学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多维交通信息组织与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项内容作为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符合当前信息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120202)
大连海事大学企业管理学学科,2001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国际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与系统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等5个研究方向。拥有硕士生导师17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管理类人才。
本学科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国际经营环境评价及跨文化管理、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国际营销以及国际生产等问题;研究市场营销的新理念、企业营销战略、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策划、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营销战略、企业的供应链构建、中国式营销等问题;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目标、方法、程序与规律,重点是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协同、投融资管理、财务控制和资本运营筹划等问题;研究企业战略环境分析、资源与战略能力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各种备选方案的可行性、风险性及收益性分析,战略实施中对公司资源的规划与分配、组织结构的调整与设计等理论与方法,特别针对港口企业、航运企业,以及其他交通、物流相关企业规划与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组织设计与职位分析、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评价、绩效管理、薪酬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
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完成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得各类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外国语学院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英语语言文学(050201)两个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自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专门用途外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日语语言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俄语语言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将开始招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英语语言理论与教学、海事英语、商务英语、日语语言理论与教学及俄语语言理论与教学5个方向。其中,计量语言学研究处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英语语言文学下设翻译方向和英美文学2个方向。其中,翻译补偿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现两学科共有教师共29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7人,正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讲师1人。其中,具有一年以上国外访问学者经历的教师有9人;有国外院校硕士学位的教师达7人;有3位专家、教授曾在国外讲学。

 

应用数学(070104)
应用数学是联系数学与自然数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可能的数学方法,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
大连海事大学数学系于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应用数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目前在组合数学及其应用、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和模糊数学及其应用三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组合数学及其应用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计算机科学中的组合数学问题,诸如计算机网络安全(密码与认证)理论与技术、网络可靠性理论与算法、互连网络理论、算法与复杂性、小波理论及在通信中应用等;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是可拓数学理论以及信息处理中的数学方法,即可拓信息、可拓决策、可拓系统、可拓神经网络等在管理科学,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模糊数学及其应用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是模糊数学理论及其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诸如控制、图像处理、数据挖掘、故障诊断、模糊神经网络等。
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本学科积累了坚实的基础,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机构收录。在教学上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科研上已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承认。

运筹学与控制论(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结构、运作、设计和调控的现代数学学科,是应用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结合点,其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十分广泛的领域。
大连海事大学数学系于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目前在模糊集与系统理论、组合优化与决策理论和智能计算及其应用三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模糊集与系统理论方向主要是强调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人工智能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基本集中在模糊集公理化、模糊代数、模糊信息处理、模糊控制、模式识别、故障诊断、聚类分析、分类器设计、数据挖掘和认知图设计等方面。组合优化与决策理论方向主要是强调组合优化与决策论的理论研究及其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基本集中在图论与组合优化的数学理论、网络优化、复杂网络、信息交流网络系统结构、决策论的数学理论、可拓决策等方面。智能计算及其应用方向主要是强调智能计算及其在船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基本集中在人工神经网络、进化算法、免疫信息处理、船舶系统中的智能计算方法等方面。
经过几年来的学科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了具有教学、科研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集体,并取得了许多良好的研究成果。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机构收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承认。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我校等离子体物理学科,是“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放电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技术基础、非平衡等离子体与环境友好工程、电离物质的原子分子物理与多尺度效应、高气压放电等离子体表征与诊断。本学科共有教授6人,其中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十层次人才1人,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2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群体。依托于 “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及“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具有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从交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中,拨出800万元购置仪器仪表装备实验室,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研究基地。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专项)2项、国家新世纪优秀支持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纵向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2年评一次,全国仅2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奖等多项。实审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专利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60余篇。本学科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应邀做国际学术会议大会邀请报告10次、全国学术大会专题报告6次,确立国际学术地位。

凝聚态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硕士点隶属于物理系,该学科从200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指导教师6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名)。
本学科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纳米粒子与纳米薄膜的合成及特性与应用研究;纳米光子器件研究(纳米传感器与探测器);基质材料掺杂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研究;纳米发光粒子在平板显示及固体照明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纳米频率上转换稀土发光粒子在商标激光仿伪、平板显示与成像的研究;纳米发光粒子在生物荧光检测、探测与传感方面的研究;液晶平板显示技术与物理参数检测技术的研究;新型固体电池研究;以及与上述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目前,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我们已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TiO2纳米紫外传感器;研制出的环保型纳米上转换发光粉居国际先进水平,并具备在相关领域应用和批量生产的能力。液晶检测技术已被国内外有关公司采用。近二年内发表的SCI、EI检索论文达30篇。

 
附录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及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参考书目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